八字门村,位于京山市新市镇以北的大山深处,这里曾是革命的圣地,是鄂豫边区政权的首创之地、新四军第五师的摇篮。“走老区学党史话变迁”,今天我们一起踏寻红色印记,感受新时代山村的巨大变化。
八字门村因其村中有两山相对成“八”字,形似一扇门而得名。走进八字门村,村庄干净整洁。在一处青山环绕的山坡下,一排房屋格外隐蔽,这里就是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鄂豫边区驻地。
京山市文联原副主席、地方文史专家 程义浩:“这个地方就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就是李先念司令员(住过)。”
据地方史料记载,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曾被日本侵略者烧毁,现在的房屋是根据原貌恢复建设的。
荆门台记者 丁凡荣:“在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的旧址里面,现在还基本上保持着原貌。在这个天井的两侧一边是厨房,一边是办公室,正中间的这个客厅就是以前司令部的作战指挥室。”
京山市文联原副主席、地方文史专家 程义浩:“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带呢?这一带,因为它离武汉只有100多公里,又是山区,战略进退余地很大,是非常理想的一个抗日根据地。”
1939年12月,鄂豫边区首脑机关从豫南转移到八字门,指挥中心从豫南转移到鄂中。当月下旬,鄂豫边区党委成立,陈少敏任代理书记,李先念、杨学诚、陶铸等任委员。1940年1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八字门正式建军,统一领导豫南、鄂中、鄂东三地抗日武装,共9个团10000多人,李先念任司令员。
京山市文联原副主席、地方文史专家 程义浩:“这个纵队就是新四军第五师的前身,新四军力量壮大之后,日本人非常害怕。”
抗战时期,鄂豫边区首脑机关和新四军挺进纵队驻扎在八字门,设立了七七报社、医院、被服所、供销社等十几个机关,当时边区的敌后斗争威名远扬,中共中央中原局高度评价边区纵队成立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访问过八字门,采访了李先念、陈少敏、陶铸等人,向外界报道了新四军敌后艰苦抗战、民主建政的新闻。
京山市文联原副主席、地方文史专家 程义浩:“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来这里访问的时候,到医院里去看望伤病员,就非常吃惊。当时手术没有手术刀,没有办法,用锯子锯骨头,就这么搞,还有好多现在无法想象的事情。”
史沫特莱离开八字门后,千方百计就到外地为边区募集了很多的药品和生活物质。1940年底,日本侵略者在八字门一带大规模扫荡,边区指挥机关转移到附近小焕岭、大焕岭一带。如今,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不少党员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到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荆门台记者 丁凡荣:“在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三公里的地方,这里已经修建了成排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房。大山里的贫困群众,从山里面搬迁到这里,开启了幸福生活。”
由于地处偏僻,过去熊理会一家过着拮据的生活,水电不通、道路难行、产业无门,曾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实施以来,革命老区八字门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熊理会一家在政策扶持下,靠着勤劳的双手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京山市新市镇八字门村村民 熊理会:“这是准备春播的肥料,都备齐了。种了多少田呢?我种了三四十亩田。”
如今,熊理会成为优质稻种植大户,带动一方乡亲共同致富。近年来,八字门村发扬革命精神,强基础、兴产业,居住环境变好了,水利设施修好了、优质稻面积扩大了,花卉苗木产业也壮大了,村民收入年年增长。
京山市新市镇八字门村党支部书记 胡元红:“乡村振兴当中,我们村两委包括各级政府更加的加足干劲,把我们村做好,做大做强。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让老百姓有幸福感,有奔头,有盼头,日子越过越好。”
来源:荆门广播电视台
编辑:裴思思
三审:鲁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