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把握中国道路探索逻辑

准确梳理与把握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逻辑,不仅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也有助于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实事求是:探索中国道路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核心就是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在具体方法上体现为对两分法和三分法的使用。比如,在苏联模式一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样板之时,毛泽东同志强调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苏联经验。一方面,“我们现在学习苏联,广泛地学习他们各个部门的先进经验,把他们所有的长处都学来”;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经验都值得学习,“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道路在着眼自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加快发展与保持独立性的课题提供了启发。一方面,紧紧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具体情景,正确处理“古今”与“中外”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牢牢把握住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一”和“多”、“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在感性经验层面上,不存在脱离特殊性的普遍性、一般性。

在对具有“创造性和否定性原则”的辩证法使用中,中国道路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与超越,进一步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规定。

党的领导:探索中国道路的根本原则

中国道路的开创,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党的领导不仅是政治前提,其所具有的自我革命精神更使中国共产党具备非同一般的号召力、组织力。

西方多党竞争的民主政体本质上是资本权力与政治权力的转换器。这种由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不可能真正为人民服务。相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在探索中国道路的进程中,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民主是有机统一的。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

在人民内部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这样,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础,也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郑芸

审核:张瑞华

三审:郑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