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 荆楚壮歌

八十年前,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在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中镌刻下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湖北,这片英雄的土地,承载着沉甸甸的国家记忆——这里,曾是全面抗战初期的全国抗战中心,是党领导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区,更是拱卫西南大后方的坚强前哨。《支点周刊》推出特别报道《抗战烽火 荆楚壮歌》,一起循着时间脉络,回望湖北大地上的抗战故事,感受历久弥新的抗战精神。

战火燃起——抗日先遣队挥师北上

1931年9月18日,这是一个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日子。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当时,由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近20万东北军不战而退,震惊全国!

就在两天后的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明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率先表明抗日的鲜明立场。激愤的抗战情绪在荆楚大地汹涌而起。

中国工农红军也扛起了抗日大旗——北上抗日,成为红军长征的政治旗帜和政治宣言。

记者 秦婧:这里是“砥柱中流”湖北抗战档案文献展,在这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上,这条由红色虚线标注,从大别山区延伸而出的就是红二十五军,也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长征路线。这支部队以“娃娃军”著称,大多数人的年龄在13岁到18岁之间,现在来看也就是初中生、高中生的年纪,但这群娃娃却是第一支抵达陕北的红军主力。1935年1月17日,红二十五军派出的“先遣队”抵达了郧西县关防乡二天门村,随后,红二十五军大部队抵达郧西县大新川、小新川,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成功开创了鄂豫陕第一块革命根据地。随后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以郧西为中心的鄂豫陕根据地基本形成。之后,革命的火种、抗日的热情在这里熊熊燃烧,例如在关防乡二天门这个小村庄里,78户人家就有76人参加红军,可见中国工农红军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有多深,而红二十五军也成为了长征途中唯一一支人数增加的队伍。

全面爆发——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成为华中地区抗日指挥地

1937年7月7日,一声炮响撕裂宛平城的夜空,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这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毅然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推动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凝聚起民族救亡的磅礴力量。北方的红军主力整编为八路军,南方的红军游击队集结成新四军,同年十二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宣告成立,新四军军部也于汉口正式设立。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建立公开办事机构,武汉,这座英雄之城,成为全国唯一同时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与新四军军部的城市。

记者 赵黎黎:我现在是在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武汉人亲切称这个地方为“八办”,这座建筑本身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1937年9月上旬,董必武来到武汉开始筹建“八办”。我手中这张照片就是它曾经的模样,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中共领导人就是在这里领导长江局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工作。

进到这个院落里,80年前,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这里,指挥着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这个房间是电台室,曾经夜以继日地发送出各种重要情报;这边是接待室,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880名爱国青年就是在这里报名奔赴延安,我们所熟知的白求恩医生就是经“八办”安排转赴延安,支援中国的抗战事业。

现在我手中的这枚直径3.2厘米、编号259的黄铜证章,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它的主人叫张明秀,是当年“八办”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罗炳辉的妻子,当年每一个“八办”的工作人员都会佩戴这样一枚证章,可以说,这枚证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份标识。

武汉“八办”在汉口虽仅有不到一年时间,但它在抗日战争初期却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件件文物依然诉说着永不褪色的信念!

保卫大武汉——长空碧血 陈怀民对撞敌机以身殉国

1937年岁末,上海沦陷,南京失守,中华民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政府西迁武汉,日寇集结三十五万大军,自南北两路扑向武汉。1938年6月到10月进行的武汉大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那一年,保卫大武汉的战斗,首先在天空打响。

1938年1月,苏联志愿航空队一百多人驾驶飞机抵达武汉,年轻的中国空军与苏联航空队密切配合,取得了“429”“531”等多次空战胜利。照片中间这位叫吴鼎臣,中国第一代抗日飞行员。1938年的空战也是他一生不能磨灭的记忆。

中国第一代抗日飞行员 吴鼎臣:4月29日这天是日本天皇的生日,那天我跟陈怀民两个人都是跟着大队长,当大队长的僚机,子弹一枪打中了油箱,油箱轰的一下整个起火,我脸都被烧了,一看飞机起火了不对头了,我就把这个飞机驾驶杆往前面一推,这个飞机忽然往下一栽,人往上一个离心力(我)就甩出来了。陈怀民怎么牺牲的呢?地面人员就望远镜一看,一个中国的飞机跟那个日本飞机撞了,俄罗斯(苏联)的人死了一个伤了一个,我们(中苏联合航空队)就是两死两伤的代价,换取(打掉)他们(日本)21架飞机的纪录。

陈怀民侄子 陈德:这个日记本就是陈怀民随身带的日记本,里面还有血迹,里面写得非常清楚,可能就很难回来了,陈怀民在世的时候也跟我父亲经常说,如果我死了,希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继续参加抗日,直到把日本军国主义赶出中国。

陈怀民侄子 陈德:每次到陈怀民路,看到人们的生活安宁,我也在沉思,为这个国家做的贡献,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蓝天白云唱英雄,万里山河荡回声,中华英烈传千古,丹心碧血映长空。

献金运动——50万民众排起长队献金救国

英雄城市,热血铸就。全民抗战,人人都是英雄。为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周恩来、郭沫若等发起抗日献金运动,这就是中国抗战史上最具影响力、也最为公众熟知的“七七献金”运动。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开发利用处处长 黄敏:翻开这个《献金征信录》,我们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名字,1938年7月7日正是“七七”事变一周年,当时在武汉的街头,50万民众排起了长队,大家纷纷把家里的法币、银元、铜钱都拿到了捐献台的箱子里捐赠。

7月7日一大早,在汉口江汉关、武昌司门口、汉阳东门轮渡码头等三镇繁华地段设立的6座献金台前,人潮不断涌来,演讲者在高台上大声疾呼。除了爱国志士的演说之外,献金台旁,一支娃娃“宣讲团”也格外引人注目。

抗日儿童团体“孩子剧团” 成员、原武汉市古田路中学校长 叶伟才:我们孩子剧团凡是街头宣传的时候,第一首歌都是《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街上扯了一个大被单拉着,周围老百姓往被单里面投钱,擦皮鞋的小朋友都跑到献金台,把一天擦鞋的收入都献出来,有位上海老太太看到了,很感动地说,孩子们都这么明白,中国是不会亡的。

7月9日下午,一辆挂着“中国共产党献金团”横幅的卡车来到了江汉关献金台,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人捐出了当月月薪,李克农代表八路军全体将士捐献出了从伙食费中节约下来的1000元。因为民众热情实在太高涨,献金运动延期了两天,捐款总金额超百万元,而当时武汉市区的总人口不过100万人。这些募捐到的现金和实物,部分直接送到前线,为长期抗战补充了经费。

敌后作战——新四军第五师牢牢牵制华中日军主力

1938年10月25日深夜,日军的铁蹄踏入汉口城区,武汉沦陷,山河破碎,哀鸿遍野。在蒋介石的“焦土抗战”政策下,武汉陷入熊熊烈火,整整燃烧了两天两夜。然而,黑暗从未能独占这片土地。中国共产党毅然开辟敌后战场,扛起抗战大旗。被称为“铁军”的新四军第五师,屡次在强弱悬殊中,立下战功。

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160余人南下鄂中,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推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等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

侏儒山战役是新四军在湖北的最大战役,共歼灭日伪军五千余人。今年72岁的付建桥是时任新四军第五师15旅侦察参谋傅玉和之子,他一手创办的侏儒山战役博物馆,珍藏着很多父亲曾口述的“英雄故事”。

武汉市侏儒山战役博物馆馆长、新四军第五师15旅侦察参谋傅玉和之子 付建桥:当时我们主力部队撤离战场的时候,有一位副旅长叫朱立文,他当时选出了一个阻击阵地,动员村子里面的老百姓尽快撤离,老百姓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性,都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新四军)就放弃了这个最有利的阵地,主动后撤在一条河(旁边)有一部分芦苇荡,刚渡到河中间的时候,被日本人的机枪扫射,(朱立文)牺牲在索子长河,这一批战士安全脱险。

短短几年间,新四军第五师迅速发展壮大,创建了一块以湖北为主体跨连五省,拥有5万主力部队、30万地方武装和民兵、9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牢牢牵制住华中日军主力,形成了对盘踞武汉日军的战略包围,一直坚持到日本投降、抗战胜利。

胜利之光—— 每座受降城市都有一条胜利街

在坚强不屈的抗争中,中国人民迎来曙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16个受降区陆续接受128万日军投降。

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结束。

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18日,中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上将在汉口中山公园张公祠举行受降仪式,共接受日军官兵202335人。

如今,汉口中山公园的张公祠已经改名为“受降堂”,成为抗日重要文物保护单位。重返故地,今天的我们又能听到怎样的回响?

记者 向昊:我现在就是在位于武汉市中山公园的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阳光穿透门口的这排法桐,静静地撒在这座建筑之上。现在,让我们把时间穿越回80年前,那个闷热的初秋午后。

记者 向昊:一进来,就可看到这样一块汉白玉石碑,石碑上的碑文清晰可见:“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率属二十一万签降于此”。文中的蔚如,正是当时的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将军。

中山公园讲解员 方娇:在当日下午三时,孙蔚如将军宣布了受降开始,副司令长官郭忏宣读了对日军第六方面军的受降文书。随后,冈部直三郎就在受降文书上签字,并交出了军刀,宣布部队撤销编制。虽然整个会议只进行了短短的十几分钟,却成为了我们武汉抗战史上永恒的一瞬。随后,中山公园外人潮涌动,爆竹连天,武汉全市张灯结彩,庆祝抗战胜利。

记者 向昊:日本投降,十四年抗战终获胜利。这里是武汉汉口的“胜利街”,它是1946年,武汉将原本英、德、俄、法、日五国租界所在的六条街道,连同三条由英烈命名的街道整合更名而来。今年春晚的“武汉8分钟”亮相中,演员们正是跑过三条英烈命名的郝梦龄路、张自忠路、陈怀民路,抵达了终点——胜利街。如今,每一座当年受降的城市,都有一条胜利街。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盛世的昭示:从伟大胜利,到如今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这份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正指引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行!

致敬英雄——谁敢侵犯我们 坚决打它不留情

抗战老兵 阮观启: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谁敢侵犯我们,坚决打它不留情。日本人经常来扫荡,老百姓没办法,没有日子过,一捆稻草一铺,铺好了躲在稻草里睡。

抗战老兵 徐友白:行军打仗,每天都在锻炼,一天不停,所以现在这个腿,它还蛮好的。

抗战老兵 雷用香:革命是要吃点苦的,现在我们国家富强,强大了,什么都是现代化,你们年轻人思想一定要跟着党,一辈子跟着党走。

抗战老兵 张克:现在的发展,我感觉很好,不怕累,要团结。

抗战老兵 张立忠:国家发展到现在,是经过千千万万人的牺牲流血才换来的,要了解历史,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强大。

不朽丰碑——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今天,我们回望抗战的壮阔篇章,就是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激励我们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

《支点周刊》每周日晚九点十分

锁定湖北台

洞察中部动能,见证未来崛起


来源:长江云新闻

编辑:孙弋雯

二审:黄韶光

三审:吴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