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与形式,深化做实基层人大代表工作,东宝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发挥城市街道人大代表作用的新路径新载体,大力推行“人大代表·社区居民议事面对面工作法”。东宝区泉口街道大桥人大代表联络站率先行动,立足基层实际,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优化问题解决流程等举措,创新推出“周四说事”工作平台,探索出“有意见、找代表,畅通沟通‘毛细血管’;有事办、同协商,架起干群‘连心桥’;小议事、大治理,‘周四说事’面对面”基层治理新路径,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诸多难题,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创新实践。
创新缘起基层治理中的矛盾与困惑
社区治理困境凸显引发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桥片区人口密度不断攀升,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规划、邻里矛盾调解等民生问题接踵而至,“干部干、群众看”现象日益凸显,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问题解决效率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基层治理效能的“堵点”。东宝区人大代表、大桥社区书记刘家环的手机成了“24小时不打烊”的热线,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居民们的诉求五花八门,今天是下水道堵塞导致污水横流,明天又是邻里间因琐事引发的激烈争吵。社区干部们如同消防员一般,四处奔波“救火”,但总是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境地,问题一个接一个似乎永远也解决不完。难道就没有更好的路径办法,能真正解决居民的问题,让大家满意吗?
一次成功“破局”带来启示。国际广场作为辖区内的商业综合体,因债权债务导致烂尾,外墙年久失修出现了严重脱落问题,脱落墙皮砸坏停在楼下的车辆,威胁到了行人安全。物业虽设置了警示围挡,但始终未能根治这一“顽疾”。几十位居民联名找到人大代表,情绪激动地说:“这外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我们每天都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件事像一块石头,重重砸在了大桥联络站人大代表们的心上。于是,刘家环作为区人大代表,根据收集到的群众反映集中且强烈需要解决的国际广场小区外墙脱落问题提交建议案,推动问题升级为市、区、街道三级联动。借助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包联机制,住建、发改、安监等十余部门与业主、物业代表多次召开“诸葛亮”会,群策群力、协同破局,责任共担、资金拼盘,历经数年的难题得以解决,居民生活恢复安宁。大桥人大代表联络站从这一成功案例中看到了民主协商的力量,催生了“周四说事”工作法雏形。
“周四说事”创新平台应运而生。群众诉求畅达需要平台。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畅,老年群体对增设休闲座椅、优化医疗服务需求强烈却缺乏表达途径,流动人口对社区融入、子女教育诉求常被忽略。“周四说事”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走访相结合,针对不同群体开展“院落茶话会”“楼道议事角”等形式,以及搭建线上平台,拓宽意见收集覆盖面,保障不同群体民主权利。人大代表履职需要平台。人大代表闭会期间与群众接触有限,“周四说事”打破时空限制,站内15名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大代表,通过每周四常态化议事深入群众,精准把握社情民意,提升建议质量,丰富了代表履职时间与空间。居民议事面对面试点需要平台。东宝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出“人大代表・社区居民议事面对面工作法”试点,大桥人大代表联络站做实“周四说事”,拓宽了人大代表、政府职能部门联系群众的渠道与路径,提升了居民对基层民主治理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多管齐下打造基层民主治理新路径
“周四说事,说的是民生,议的是民心,解的是民忧。”大桥联络站的人大代表们始终以此作为运行准则,通过“听、议、办、督”四步闭环,让每一件群众反映的事都有回音、有着落。
纵横联动,织就“听民情一张网”。纵向到底,构建了“人大代表联络站—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体系,将代表力量和党建触角延伸至楼道、家庭。人大代表、党员中心户既是“民情前哨”,也是“调解先锋”,确保群众的声音不被遗漏。横向到边,组建了“周四说事”志愿服务团队,涵盖“两代表一委员”、社区民警、物业经理、法律顾问等多方角色,形成“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平安联创”的协同机制。
在老莱子路美食街治理前,这里矛盾重重,商户想要外摆增加收入,居民却因为油烟和噪音问题投诉不断,城管执法面临两难,消费者更是因为停车难不愿前来。人大代表陈宖立在收到诉求后,迅速组织联络站的人大代表、居民商户代表、区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城管局、交警支队等相关部门现场视察,召开协调会讨论,达成了“职能部门联动+商户自治”的解决方案,对炉灶摆放角度、垃圾清运时间和频次等细节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职能部门采取柔性执法,允许商铺用移动花箱在店铺门口划分出弹性经营区,交警在马路边划出停车位,允许特定时间段停车。如今的老莱子路美食街人气旺盛,烟火气十足。商户代表刘先生感慨地说:“以前觉得人大代表离我们很远,现在每周都能向他们吐槽我们的糟心事,而且还真能把咱们的烦心事给办妥了,必须点赞!”
线上线下,架起“议民意双车道”。大桥人大代表联络站辐射5个社区,面积达11.25平方公里,服务着4.6万选民。站内设有选民接待室、代表活动室,站外的服务还延伸到小区楼栋、街头巷尾,构建起了便捷的“15分钟民主生活圈”。线下设立“1+4”议事阵地,人大代表轮流坐班“听民声”。固定站点主议事厅和4个分站点每周四开放,15名人大代表轮值接待选民;流动站点在小游园、零工驿站、小区居民活动室、健身广场等地设置“移动议事角”,利用居民散步、休憩时间收集诉求;特色场景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展“院落茶话会”“楼道议事角”,用一杯茶、一把椅拉近心距离。线上平台则通过数字赋能打破时空壁垒,开发了“民情二维码”,让居民通过扫二维码实现民情诉求“码”上说、诉求即应“码”上办、办理结果“码”上评。迦南美地小区的居民通过扫码反映停车纠纷问题,人大代表迅速响应,组织多方协商,最终敲定了合理的分配方案,化解了矛盾。居民们纷纷点赞:“指尖一点,难题立解!”通过线上平台,居民们可以随时随地反映问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问题反映的效率。
分类施策,跑出“办实事加速度”。常规事项“接诉即办”。建立“小事不过周”机制,如路灯维修、垃圾清运等事项,由社区工作人员和相关代表直接处理,48小时内办结。副食小区杨女士反映楼道堆放杂物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周四提出诉求,周五即完成清理,居民感慨:“过去跑断腿,现在动动嘴!”紧急事项“红色响应”。制定突发事件响应预案,成立由人大代表、社区民警、物业组成的“应急小分队”,第一时间响应突发紧急事项。2025年3月4日,纺织品小区詹老板反映仓库被三楼渗漏的自来水无情“入侵”,货物浸泡受损,电表箱也被淋湿。住在附近的人大代表王大元得知情况后,迅速通知应急小分队成员到场处置,联系责任方和电力部门,当天下午完成修理和安检。居民点赞:“周四议事显担当,紧急关头见真情。”复杂问题“联席攻坚”。对于涉及社区整体发展、规划或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启动“代表+”协商模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针对老莱子路老旧小区无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大桥联络站组织人大代表、居民代表、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充电桩安装运营单位铁塔公司等相关人员实地调研,召开议事会,多轮协商后决定在人行道公共停车区域就地安装集中充电桩。经过4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办妥了所有审批手续,铁塔公司在副食小区附近人行道合理区域成功安装了11个集中充电桩,消除“飞线充电”隐患,为周边商户和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阳光晾晒,激活“督落实内驱力”。建立“双台账一公示”机制,说事台账记录居民诉求来源、内容、事项类别;议事台账详细记载协商过程、责任主体、办结时限;结果公示在小区出入口设置“圆梦微心愿”专栏,及时公示问题解决进度。同时开展满意度测评,以居民“好评率”倒逼服务“高质量”。线上通过民情二维码发起民意评价;线下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现场发放测评表,邀请群众“打分”。
“周四说事”焕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周四说事”运行两年来,大桥人大代表联络站累计开展议事50余场,解决民生问题65件,办结率达到100%。老旧小区墙皮脱落修缮、充电桩安装、停车道闸升级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关键小事”,都变成了居民心中的“心头暖事”。一位居民感慨地说:“以前觉得人大代表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能为我们办实事。”
基层凝聚力显著增强。通过常态化的议事协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等着别人解决”变为“主动参与解决”。不少居民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小区巡逻、环境清扫等工作,社区“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邻里之间的矛盾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抱怨指责的少了,理解支持的多了。
治理效能显著提高。“周四说事”,让问题在萌芽状态被发现、在协商中被解决,避免了小问题拖成大矛盾,从“问题倒逼”到“主动探索”,从“各自为政”到“多元共治”,用“小议事”撬动了“大治理”,用“微实事”托起了“大民生”。(通讯员:张红星 马海军 袁瑞婷 钱坤)
来源:东宝区人大常委会
编辑:郑耘
审核:彭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