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守望,既要以温暖的“导”守护成长的节奏,又要用扎实的“育”筑牢成长的根基。在荆门市石化中学的校园里,“导育制”从来不是抽象的理念——它是课堂上老师俯身解答时的耐心引导,是课后心理辅导室里倾听心声的温暖陪伴,是校园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实践。当“导”的温度遇见“育”的厚度,便催生出一场关于成长、关于教育的生动实践。
为记录这份实践里的点滴感动,分享“导育制”理念下的教育思考,荆门市石化中学携手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云上荆门APP,共同发起“导育制”征文大赛,邀师生执笔、以文字为媒,讲述藏在“引导”里的成长故事,书写融在“育人”中的教育答卷。
我的导育故事之一——四季长卷里的师生絮语
荆门市石化中学 郭念念

暮春,校园的绿意漫进教室窗棂。我正讲着北宋汴京的市井繁华,后排的小林却微微低头,肩膀带着不易察觉的轻颤,泛红的眼眶与未干的泪痕,像春日里骤然飘来的一朵乌云,让人不由得心生担忧。
课后,我放轻脚步走到她身旁。在我的轻声询问下,小林终于倾诉出与同学间的误会,委屈与无助随着话语缓缓流淌。我从口袋里掏出两颗陈皮糖递给她,温柔地说:“尝尝这酸甜的味道,说不定就像宋朝文人借诗词化解烦恼那样,你的忧愁也能慢慢烟消云散。”她接过糖,指尖轻轻捏着糖纸,沉默片刻后抬起头——眼眶虽还红着,却轻轻点了点头,嘴角也悄悄弯起一丝浅浅的弧度。
第二天,连着上完几堂课,我的喉咙已沙哑得厉害。小林忽然悄悄走来,递上一盒温热的学生奶,小声说:“老师,您讲课时嗓子都哑了,喝这个润润吧。”在这绿意盎然的季节,这盒带着温度的奶,像春日里的一场及时雨,轻轻滋润着我的心田,让师生间的情谊愈发深厚。
盛夏傍晚,蝉鸣此起彼伏,夕阳把操场染成一片热烈的金红。小然总爱抱着足球,带着满身活力在余晖中冲进教室,发梢的汗珠滴落在课桌上,晕开一朵朵满是青春气息的小水花。每次看见他这副模样,历史书中那些在边疆挥洒热血、挥汗戍边的将士,总会不自觉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那个暴雨倾盆的傍晚,小然顶着湿透的衣衫跑回教室。我半是责备半是担忧地说:“再这么不爱惜自己,连霍去病都得被你气活过来批评你!”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忽然用沾着草屑的拳头,轻轻碰了碰我手中的历史书——这个充满少年朝气的动作,恰似历史长河里传递信念的仪式。窗外雨幕虽密,却怎么也隔不断这份跨越时空的师生温度。
深秋,冷雨裹着丝丝寒意,放学时,小语在积水的楼梯上不小心滑倒。我赶忙撑着伞,扶着她走进办公室,用棉签蘸着药膏,在她红肿的脚踝上轻轻涂抹。她忽然抬头,轻声说:“老师,谢谢您!”
几天后,我翻开备课本,一朵用线精心缠绕的荷花静静躺在里面。粉白的花瓣精致细腻,仿佛还带着小语手心的温度。在秋雨敲窗的夜晚,这朵永不凋零的线荷,不仅照亮了我教育的初心,更见证着师生间这份纯粹的感恩与传承。
隆冬,历史复习课上,教室角落还残留着丝丝寒意。当我严肃批评小叶课堂走神时,她眼中的倔强,像极了历史上那些勇敢抗争的巾帼英雄,满是不服输的劲头。
然而,一个雪后的清晨,小叶走进办公室,双手递来一幅画像。画里,戴着眼镜的我正神采飞扬地讲课,旁边还写着一行清秀的字:“最美的郭老师!”窗外雪花簌簌飘落,屋内却暖意融融,这幅小小的画像,悄然化解了我们之间的小小隔阂,让温暖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静静弥漫。
四季更迭间,我引领着孩子们在历史长河中探寻智慧;而他们,也用最纯粹的纯真与善意,为我勾勒出一幅远胜任何史书的动人画卷。那些藏在陈皮糖、线荷、画像里的故事,宛如点点繁星,成为时光长河中最珍贵的文明火种,轻轻照亮我教育途中的每一寸光阴。
来源:荆门市石化中学
编辑:郑耘
审核:全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