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润心,用“育”赋能——荆门市石化中学“导育制”绘就成长新图景(七)

编者按: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守望,既要以温暖的“导”守护成长的节奏,又要用扎实的“育”筑牢成长的根基。在荆门市石化中学的校园里,“导育制”从来不是抽象的理念——它是课堂上老师俯身解答时的耐心引导,是课后心理辅导室里倾听心声的温暖陪伴,是校园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实践。当“导”的温度遇见“育”的厚度,便催生出一场关于成长、关于教育的生动实践。

为记录这份实践里的点滴感动,分享“导育制”理念下的教育思考,荆门市石化中学携手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云上荆门APP,共同发起“导育制”征文大赛,邀师生执笔、以文字为媒,讲述藏在“引导”里的成长故事,书写融在“育人”中的教育答卷。

我的导育故事之七——从手机到课堂的光

荆门市石化中学 郭锐

第一节课的铃声响了三遍,晓阳仍趴在课桌上,脑袋埋在臂弯里,后背随着均匀的呼吸微微起伏。我轻手轻脚走过去,能闻到她衣领间淡淡的泡面味——不用问,她昨晚肯定又躲在房间里玩手机到深夜。

家长的电话隔三岔五打过来,语气满是无奈:“锁了手机她就绝食,藏了充电器她就买万能充,实在管不住了。”我刚接这个班不到半个月,打开电脑翻看着晓阳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单,分数很不理想。再看现在的她,课本从不主动拿出来,作业本上满是潦草字迹,有的页面还沾着零食碎屑。

见状,我找晓阳来了一次长谈。谈话刚开个头,她就头也不抬地说:“反正我也学不会,还不如玩会儿手机。”我没有反驳,只是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手机,笑着说:“我刚工作时也沉迷追剧,有次为了看结局熬到凌晨三点,第二天上课把‘二氧化碳’念成了‘二氧化氮’,同学们笑了我整整一学期。”听到这话,晓阳的肩膀轻轻抖了一下,终于慢慢抬起了头。

我知道,对她而言,硬堵不如疏导。于是和她商量着制定了“手机使用公约”:每天放学后可以用手机,用途限定为查学习资料或和朋友正常聊天,不能用来玩游戏;上学时必须把手机留在家里,不能带进校园;周末要按部就班完成各学科作业,尤其要每周和我分享一道自己弄懂的化学题。

起初,晓阳总找借口拖延,作业也写得敷衍了事。我没有批评她,反而在化学课上提了个建议:“咱们这节课请同学来讲一道题,既能帮自己巩固知识,也能给大家做示范。”接着我特意点了晓阳的名:“前几天听你和同学聊天,发现你课外知识很丰富,要不要试试讲一道化学题?”她犹豫了几秒,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第一次讲题时,晓阳紧张得声音发颤,手里紧紧攥着笔,但看到同学们认真倾听的样子,她渐渐放松下来。讲完后,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我趁机问她:“你看,把知识讲明白的成就感,比玩手机是不是更踏实?”她抿着嘴笑了,没说话,却悄悄坐得更直了。

从那以后,晓阳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她开始主动找我问题目,化学演示实验时看得格外专注,偶尔还会举手回答问题。

单元测验成绩出来那天,晓阳拿着成绩单一路跑到办公室,眼里闪着光:“老师,我化学考及格了!”我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稳稳地照在教室里整齐的课桌上。我知道,教育从不是“管住”一个孩子,而是让她自己明白:比起手机屏幕里的虚拟世界,现实中的努力与成长,才更值得用心追逐。

来源:荆门市石化中学

编辑:郑耘

审核:全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