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润心,用“育”赋能——荆门市石化中学“导育制”绘就成长新图景(八)

编者按: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守望,既要以温暖的“导”守护成长的节奏,又要用扎实的“育”筑牢成长的根基。在荆门市石化中学的校园里,“导育制”从来不是抽象的理念——它是课堂上老师俯身解答时的耐心引导,是课后心理辅导室里倾听心声的温暖陪伴,是校园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实践。当“导”的温度遇见“育”的厚度,便催生出一场关于成长、关于教育的生动实践。

为记录这份实践里的点滴感动,分享“导育制”理念下的教育思考,荆门市石化中学携手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云上荆门APP,共同发起“导育制”征文大赛,邀师生执笔、以文字为媒,讲述藏在“引导”里的成长故事,书写融在“育人”中的教育答卷。

我的导育故事之八——一场冲突背后的教育思考

荆门市石化中学 李春艳

班级里的小武同学,是个聪明却心智稍显晚熟的孩子,他总爱和同学疯赶打闹,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我曾多次找他谈心教育,可效果始终不明显,直到一次课间冲突的发生,才让我意外找到了引导他的突破口。

那天课间,小峰同学在班长的陪同下,一脸委屈又慌张地跑到办公室找我:“老师,小武在厕所门口堵我,还威胁说下次再骂他,就狠狠打我!”我立刻追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小峰却一脸茫然,说当天自己和小武根本没接触过,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威胁。我随即叫来小武及他身边的同学,一探究竟。经了解,真相渐渐清晰:原来在前几天大课间跑步时,小武没遵守队列规则,突然跑到了队伍前列,当时跑在第一列的小峰,随口调侃了他一句“不守规矩”。我追问小武:“你亲耳听到小峰骂你了吗?”小武愣了愣,小声承认自己其实没听见,只是觉得小峰的调侃像在“骂”他。

抓住这个关键,我话锋一转,问小武:“你们平时心里偷偷‘骂’过老师吗?”小武愣愣地点点头:“有时候老师批评我,或者作业多的时候,我会在心里抱怨,偶尔也会跟同学背后说两句。”“你看,老师没听到这些抱怨,就不会因为这个批评你们;但如果有人当面辱骂老师,肯定是要严肃处理的!”我趁机引导,“你没听见小峰骂你,却主观认定他心里在骂你,还以此为理由威胁他——更何况今天你们明明没发生任何纠纷,你这样以大欺小、无端斗狠,就更不对了。”

听我这么说,一旁的小峰很快低下头,承认自己不该随口调侃同学;可小武却不服气地辩解:“我爸爸说,谁要是骂我,就让我直接回骂过去,不能吃亏!”这句话瞬间点醒了我——原来他的偏激行为,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引导偏差。我耐着性子跟他讲道理:“小武,你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吧?如果遇到事情只想着用斗狠、吵架解决,万一哪天遇到比你更冲动的人,你岂不是要吃大亏?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道理,不是拳头啊。”我又举了几个身边的小事例,小武的头渐渐低了下去,终于承认自己确实做错了。最后,在我的鼓励下,两个孩子主动握了手,小峰为调侃道歉,小武也为威胁说了“对不起”。

事情解决后,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小武的爸爸。起初,他误以为我无端指责并且 “针对”孩子,还坚持“孩子被骂就该还击”的想法。我没有着急反驳,而是先详细讲了课间冲突的完整经过,再说说我是怎么和小武沟通、引导他认识错误的,最后才慢慢分析:“小武现在心智还没成熟,很容易把别人的玩笑当恶意,如果咱们一直教他‘以牙还牙’,反而容易让他养成用冲动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后遇到更大的事,反而容易吃大亏。” 听我说完,小武爸爸的语气渐渐缓和下来,终于理解了我的用心,还承诺回家后会好好引导孩子。

这次经历,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体会:每个看似有“问题”的学生,他们的行为背后都藏着原因——可能是心智的不成熟,也可能是家庭引导的偏差。作为老师,既要能用孩子听得懂的道理,帮他们解开心里的困惑;更要学会耐心地和家长沟通,架起家校之间的桥梁。只有家校携手、互相理解,才能真正帮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让他们慢慢学会用更成熟、更温和的方式面对世界。

来源:荆门市石化中学

编辑:郑耘

审核:全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