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润心,用“育”赋能——荆门市石化中学“导育制”绘就成长新图景(九)

编者按: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守望,既要以温暖的“导”守护成长的节奏,又要用扎实的“育”筑牢成长的根基。在荆门市石化中学的校园里,“导育制”从来不是抽象的理念——它是课堂上老师俯身解答时的耐心引导,是课后心理辅导室里倾听心声的温暖陪伴,是校园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实践。当“导”的温度遇见“育”的厚度,便催生出一场关于成长、关于教育的生动实践。

为记录这份实践里的点滴感动,分享“导育制”理念下的教育思考,荆门市石化中学携手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云上荆门APP,共同发起“导育制”征文大赛,邀师生执笔、以文字为媒,讲述藏在“引导”里的成长故事,书写融在“育人”中的教育答卷。

我的导育故事之九——以心换心 看见成长的光

荆门市石化中学  罗逸宁

教育从来不是标准化生产,而是一场以心换心的相遇——在理解中看见差异,在尊重中唤醒潜能。而作业本里藏着的蜕变、眼眸中亮起的光,让我对“师者”的使命,有了愈发深刻的体悟。

曾经有个男孩总坐在角落,语文作业常迟交,字迹也潦草,背诵时声音轻得像蚊蚋。起初我以为是他态度敷衍,直到偶然瞥见他草稿本上的句子:“逗号是没说完的话,句号是藏起来的叹息”,才猛然惊觉,他只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文字对话。我没有强求他立刻把字写工整,只在他的作业本上轻轻批注:“你的文字细腻有灵,若慢慢铺陈,会更动人。”后来,他主动加入了“文字拾光”小组,从被动抄写到主动在文中批注想法,再到敢在小组里开口发言,连字迹也渐渐变得工整。原来,教育的耐心,就是倾听每个灵魂的独特频率;那些看似“不合群”的表象下,往往藏着未被看见的天赋。

还有个女孩,现代文阅读与写作都很出色,面对文言文却屡屡受挫。几次小测不及格后,她红着眼眶来找我,声音带着委屈:“老师,我是不是真的学不会文言文?”我翻出自己当年的备课笔记,陪着她一起制作“语境卡片”,逐字逐句梳理虚词的用法。她的“文言文手册”越记越厚,后来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古人的心境,某天笑着跟我说:“原来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亲戚,只是穿了件古旧的衣裳。”那一刻我忽然懂得,因材施教不只是教学方法的调整,更是信任的传递:教师的“严”,是帮孩子守住“不放弃”的底线;教师的“爱”,是让孩子坚信“我能行”的可能。

两年后,当年沉默的男孩在作文比赛里写道:“语文是让每个灵魂都能自在说话的地方”;曾怕文言文的女孩在周记里写:“文言文像老祖宗留下的密码,解开了,就能看见他们的心跳。”这些文字让我愈发清晰:教育本该是守护生命的“独特性”,而非培养千篇一律的“标准件”。就像园丁不会要求牡丹开出梅花的香气,教师也不该强求每个孩子用同样的方式拥抱知识。我们能做的,是成为温润的“土壤”:给沉默的孩子多些阳光,让热烈的孩子扎实扎根;帮迷茫的孩子搭起阶梯,让胆怯的孩子看见自己的力量。原来,教育的真谛,本就是让孩子在被理解的环境里,长成自己本该有的样子。

来源:荆门市石化中学

编辑:郑耘

审核:全之力